农业机械产业网

资讯

我国水稻产业关键技术主攻方向

农博网 2011-08-12


  针对的产业问题:根据《全国粳稻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目标,针对东北地区旱改水,江淮和沿淮稻麦两熟区籼改粳的目标任务,重点研究适宜的粳稻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配套问题。
  推进粳稻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核心技术与实施内容:
  1.抗病、耐逆粳稻种质创新:引进、收集与创制耐低温、耐盐碱、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育种材料,选育优质粳型不育系。
  2.东北耐逆粳稻新品种选育:选育耐低温、耐盐碱、抗稻瘟病的高产优质粳稻品种。
  3.江淮地区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选育抗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生育期适宜的高产优质粳稻品种。
  4.南方双季稻区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选育适合南方双季稻区的高产优质晚粳品种。
  5.优质、高产、低成本种子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集成优质、高产、低成本制种技术、亲本提纯复壮技术及其良种与良法配套技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培训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研制高质量种子生产、加工技术路线与规程。
  6.粳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对旱改水、籼改粳和滩改田地区品种筛选、关键栽培技术集成和大面积示范。
  主要考核指标:
  1.创制耐低温、耐盐碱、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育种材料30份,优质粳型不育系5个。
  2.育成东北耐逆粳稻品种10个,产量比对照增5以上,抗1~2种病害,米质达国标优质米2级以上,带动大面积增产5%。
  3.育成江淮地区优质粳稻品种5个,产量比对照增5以上,抗1~2种病害,米质达国标优质米3级以上,带动大面积增产5%。
  4.育成南方双季稻区优质粳稻品种5个,产量比对照增5以上,抗1~2种病害,米质达国标优质米3级以上,带动大面积增产5%。
  5.建立高质量种子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6.上述技术在25个综合试验站试验示范成功并简化后,培训技术推广骨干,并交由农技推广部门和企业推广应用。
  南方籼稻品质改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的产业问题:针对我国水稻品质研究相对落后,高产与优质、增产与增收的矛盾始终未得到有效缓解,重点解决水稻生产稳定问题。
  核心技术与实施内容:
  1.稻米品质高效评价技术:利用现代仪器设备,建立稻米品质育种高效技术平台。
  2.籼稻品质改良重要种质创制:发掘低垩白、高整精米率、温度钝感等特异优质材料。
  3.品质重要性状标记开发与利用:开发低垩白、高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香味、食味等重要性状实用分子标记。
  4.广适性优质籼稻品种培育:创制优质多抗不育系材料,创制抗主要病虫害和耐非生物胁迫材料。
  5.优质、高产、低成本种子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集成优质、高产、低成本制种技术、亲本提纯复壮技术及其良种与良法配套技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培训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研制高质量种子生产、加工技术路线与规程。
  6.优质籼稻生产与示范:研究优质品种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安全优质米生产技术,优质稻谷精深加工技术。
  主要考核指标:
  1.建立稻米品质育种高效技术平台,供国内同行利用。
  2.发掘低垩白、高整精米率、温度钝感等特异优质材料3~5份。
  3.开发低垩白、高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香味、食味等重要性状实用分子标记8~10个。
  4.培育广适性优质籼稻品种20~25个;优质、多抗、高配合力不育系3~5个。
  5.建立高质量种子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6.上述技术在10个综合试验站试验示范成功并简化后,培训技术推广骨干,并交由农技推广部门和企业推广应用。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及配套技术研发
  针对的产业问题:针对水稻种植、施肥、灌排及植保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和水平仍很低,农机农艺不配套,生产上引进的日本和韩国机械不能很好适应我国水稻品种和季节,特别是杂交稻和连作晚稻生产的问题。
  核心技术与实施内容:
  1.水稻生产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装备研制:研究水稻育秧、插秧、开沟、收获等主要作业环节的机械化装备,重点研发田间播种、钵苗机插、宽窄行机插、稻田开沟、带切草装置等收割装置。
  2.水稻机插及其育秧配套技术研究:研发水稻机插育秧基质及技术,水稻钵苗机插方法与栽培技术,提出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3.水稻生产机械作业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研究与田间播种、钵苗机插、宽窄行机插、稻田开沟、带切草装置收割配套的栽培技术,及不同机械作业的生态、季节适应性,提出不同作业的配套方法。
  4.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品种特性研究与改良:研究适应不同季节机插秧、直播、再生稻及少免耕水稻品种特性,并选育不同季节和机械化作业方式的品种。
  5.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不同稻区、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集成栽培技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和东北等主要稻区,不同的种植制度、季节和种植方式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集成栽培技术示范和推广。
  主要考核指标:
  1.研发田间育秧播种机、宽窄行机插机型、开沟机、带切草装置收割机各一套。
  2.研发水稻机插育秧基质1~2种,水稻钵苗机插秧盘2~3套及机插方法,提出水稻机插育秧和钵苗机插技术。
  3.提出主要稻区,与水稻机械播种、钵苗机插、宽窄行机插、稻田开沟、带切草装置收割配套的栽培技术模式3~5套。
  4.明确适应不同季节机插秧和直播的水稻品种特性,并育成和筛选适宜品种2~5个。
  5.提出主要稻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栽培技术。
  6.上述技术在15个综合试验站试验示范成功并简化后,培训技术推广骨干,并交由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应用。
  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灾变预警及关键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针对的产业问题:稻瘟病、纹枯病、病毒病及稻飞虱、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稗草等是引起我国水稻产量损失、品质下降的主要病虫草害,年发生面积超过1亿公顷次。由于目前缺少安全、有效、实用的防控技术,生产上大多依靠化学农药防治,致使生态系统污染严重、稻谷农药残留超标、病虫害猖獗并长期处于高频率灾变状况,严重威胁我国水稻生产的稳产、高产、优质和粮食安全。
  核心技术与实施内容:
  1.灾变预警技术:研究稻瘟病、纹枯病、病毒病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虫等的发生流行(迁飞)和灾变规律及其关键生态因子,研究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灾变监测与预警技术。
  2.生态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不同生态区基于农事操作、抗性品种、自然天敌利用及田间生境多样性等的生态控制技术。
  3.合理化药剂应急防治技术:针对暴发性、流行性病虫草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等病毒病)和稻田恶性杂草,研究其应急防治策略,筛选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农药,开发高效施药技术,提高药剂施用到位率和防治效果。
  4.关键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在研发主要病虫草害关键防控技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生态区主要水稻病虫草害发生为害的特点,集成东北单季稻、西南单季稻、华南双季稻、长江流域单双季稻等关键防控技术规范。
  主要考核指标:
  1.建立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1~2套。2.研发生态控制技术2~3套。
  3.研发合理化药剂防治技术7套。
  4.制订不同生态区病虫草关键防控技术规程5套,在42个综合试验站试验示范成功并简化后,培训技术推广骨干,并交由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应用。

相关推荐

进入资讯首页查看更多内容 >